其實蠻好奇以「技術實務教育者的瓶頸、窘境與挑戰」為作文的題目大家會寫成什麼樣子。
我的想法,只有主觀的思考。所以,先提醒想追求公平客觀者,可以放棄這篇文章 :)
由於存續者偏誤的原因,我們實在很難真的明白為什麼有些人無法被訓練,但我也不想要輕易地將他們歸納入學習態度不佳、沒有熱情、沒有邏輯,或是簡單一句沒心當作這些結果的原因。即使遇到的當下,這真的為自我安慰的藉口,但得試著捨棄這些易懂的答案來重新論述一番。
社群的 meetup 都在做些什麼事呢?剛開始講一些基礎入門,再來是進階到 library 或 framework 怎麼使用。運氣好可以請到一些成功者來進行案例分享,或是談談國外研討會的新概念,或社群間的八卦。能來持續參與的人基本上都能跟得上「話題」能溝通,聊得上幾句,或是在旁觀聆聽也不覺得無聊。這類的人,相信都有能力提昇自己的能力,來參與能多讓知識與資訊流通。加速個人成長的循環階段(認識新知、知道有人在使用某個技術或概念、自己開始使用某個技術或概念,最終能將相關經驗用在工作上)。
有另一大群人,就是沒有在社群活動中存活下來的部分。不管是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或是來過了,覺得繼續參與不會有新的收穫而不再參加的人們。去掉那些強到可以飛天鑽地的大濕,多數是與我們一般平凡的「勞動者」,就算我們做的是「腦力活」,但多數時間就真的只是「勞工」而已。
面對「技術實務教育」這個議題,我會先排除一部分的人作為無法訓練的群體:生活重心不放在提昇職能者。得注意這是個「動態」的標準,這並不是將人貼標籤,說此人永世不得錄用。只是他可能這幾個月有別的生活重心,過一陣子又有自我提昇的志向。
動機先決是我的基本條件,但站在有權決定教育內容者的角度,好球帶的拿捏是很難的。面對這些最多數的,程度不上不下的需求者他們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