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Instantly share code, notes, and snippets.

@freetstar
Last active December 16, 2015 19:51
Show Gist options
  • Save freetstar/5488469 to your computer and use it in GitHub Desktop.
Save freetstar/5488469 to your computer and use it in GitHub Desktop.
师大图书馆的这6年
2007年9月遇到师大,我俩不算一见钟情也不算索然无味。灰色的建筑群坐在地上,素面朝天,不施铅华,鸟色花香。从二食堂远远望去有一座
烂尾楼,活像运动会颁奖用的领奖台,中间高两头低。历史与文化学院的学姐带领大一的我游览校园,到了这座烂尾楼外围时,浅浅一笑“不远
的将来,这就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还未完工的场地内尘土飞扬,狼犬狂吠声不绝于耳。不远的将来,一不小心就大学本科毕业四年毕业
其实与师大图书馆的结缘和认识不止于此,那时大一,新馆未成,图书馆就暂时蜷缩在劝学楼C区,隐约记得1楼是外文书和语言,2楼是文学类
和经济类,3类是工科和理学类,5楼是机房,07年的休斯顿火箭有姚明和麦迪势头正盛,在没有从师大借一本书,安静地坐会之前,我把与师大
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献给了5楼机房正在现场直播的NBA火箭对马刺。因为学的计算机专业,自然最爱去的3楼入口第二间屋,书架上泛黄的书页发
出独有的味道,厚厚地灰尘落满了躺在地上一扎一扎地旧书,被铁丝拧上的窗户将书页老去的香味锁在一间屋里,浓烈地让人无法呼吸。那时
计算机类的书还略显老旧,像迂腐地老人躺在架子下不肯下架,即使已经被针线粉身碎骨般地拯救过。即使这样,每次在图书馆游走完毕,也能
抱几本中意的书出来,门口的图书馆老师一本本地扫过将要被借出去的书。5楼的报刊阅览室有我高中最喜欢读的《英语广场》,所以5楼也成
了常去之地。大学本科4年了,进图书馆前总是习惯性先去1楼存包处把包存了,顺便抱怨几句不能带书包进图书馆的不便,发放书包标记夹子的
大爷倒是很平和,静静地呷几口茶水,用爬满老年斑地手递给你书包夹子,是不是提醒你几句包里的东西拿好了,东西别拉了。那时图书馆内
还没有多少可以坐下来看书的座位,零零落落地摆在过道里,夏天倒好,暖暖的阳光撒近来,撒到敌不过瞌睡虫的学子,冬天呆着冷冷的空气
来,座位上变空空如也。
做为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几点积累和体会,献给学计算机的学弟学妹和被计算机技术和文化影响的人们。
一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世界上目前只有两种职业需要一生不断学习:程序员和医生,以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化已经覆盖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技术和文化
在短短的不到8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机庞然大雾发展到成为人们手心里握着的智能机,人类历史以来从来没有一项科学技术
发展的如此之快,能够在短时间改变人类的行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前行的背后其实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迭替代,去看看师大图书馆的书就明了
。大部分书都很新,也都很旧。新在几乎没有百年前出版的书,没有文化艺术领域的古籍一说,旧在很多技术在几年的时间内就被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替代。
但是在计算机发展的历程中,整个架构底层已经被TCP/IP+Unix/Linux占据,所以这部分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被淘汰,还有如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
算法,数学等计算基础,学计算机的同学一定要掌握好这些知识,不要抱怨大学学这些基础知识无用,盲目去追求潮流技术而忽略本质。要学好计算机,一定要
脚踏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要抬起头,往前看,看看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向,认识和学习新潮技术,思考每一个新计算书诞生的原因和背景。
很开心看到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出版的计算机方面的新书摆在了咱师大图书馆的书架上,茶余饭后,小步漫漫逛一下8层的阅览室的书架,
偶然遇到一本新的书籍就觉得像找到了洒落在海底一枚珍珠,心里窃喜不已。在计算机图书方面,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书绝对算得上翘楚,书的质量高,既能够涵盖经典书籍,又能不断的地更随时代潮流引进外国书籍,毕竟在计算机方面还是老外们先进嘛,也很开心很多国人也写出了不错的作品。
二 科技与人文的思考
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已经被当成了口头禅不断被人说道,可是并不见得所有人都在思考和实践这句话的意义。做为一名计算机的学生,亲眼见识到了和亲身体会到互联网对人的影响,想进一步了解,有本书不错《浅薄:互联网是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的》。有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1 记忆力外包:有了百度,谷歌这次搜索引擎,我们无需去记忆很多知识,只需要在需要的时候去打开手机,电脑,点击搜索就搞定了,虽然大脑本身擅长推理而不擅长记忆,但是将记忆力外包之后容易导致大脑像无根之树,“记忆”是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中最基础的一环。离开“知识记忆”这个基础,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从何说起?学问的基本功是“记忆”,博闻强识经过吸收、内化、融会、创新的“化学反应”,知识被重新组织整合升华,以求最终目的——智慧。
2 注意力无法集中,信息焦虑症:以前能够连续不断地看完2个小时的电影,现在会在刚看几分钟后习惯性去看手机是否有新的信息,有新的推送,我们开始患上了信息焦虑症。
3 选择恐惧:打开淘宝,可选择的项目太多,无法确定自己到底要什么,开始有些选择恐惧症。
4 拖延症:信息量增多,说好的要在xx时间内完成论文,一不小心打开浏览器,一不小心点开某个链接,一个链接连着一个链接,我们一不小心地已经过了凌晨0点,论文拖了又拖
5 颈椎病:坐在电脑前时间增多,姿势不对,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时间一长开始觉得脑袋疼,皮肤上灰尘增多,鼠标肘,我们一不小心把身体搞坏了。
我们太容易去想科技的“好处”了,无法去思辨科技的“坏处”。凡事都有两面,我们宣扬互联网方便了生活,却没去注意可能的负面影响。而人类容易追随大众的特点,更容易陷入狂热之中。政府想通过发展信息化提高GDP,搞投资的人想通过互联网赚钱,搞技术的人想通过互联网扬名立万,发家致富,拥有北京五环内的豪宅,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没有人去思考科技以人为本的意义。
做为个人,应该意识到互联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互联网,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拿我个人来说,深感互联网影响了本来精神力和自控力就不够强的我,出现了上述的一些问题,现在我在尝试通过给自己一个完整的天不使用任何数码设备,并重新回归到利用笔记本和卡片去记录生活,知识,文化等,学习画画,给自己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大段时间。
AK-47的发明人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曾说自己后悔发明了这杀人武器,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博士在长崎轰炸后向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我很后悔,因为我觉得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有人说原子弹让人类开始真正冷静下来,不敢发动一场世纪战争,有人说原子弹实际上给人类带来了更大隐患,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就造成世界毁灭,曾经有一部描述苏美冷战导致世界毁灭的科幻片《奇爱博士》。总而来说,孰是孰非?我个人倒是相信心理学中的墨菲定理: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
。 柴静之前和方舟子先生辩论时曾经有这样的感叹,我觉得颇有道理,在此用做总结吧“把科学问题唯技术化,而忽视对伦理学的边界,生物安全的边界的思考,忽视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带来的危险要更大”
三 几个不错的工具
1 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 在豆瓣上可以记录书籍的阅读情况,倾听别人对某本书的评价,标记自己想读的书,收藏书籍列表,交换读书体会,交换思想,做读书笔记,在线购书。我之前写了一个在线的程序,可以帮助师大的豆瓣用户查看某本书是否在咱师大的图书馆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可以显示出馆藏情况。使用地址是: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958842/
2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