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我写了一篇文章,其中聊到了 React 团队在 Meta 不受重视、难以得到资源的问题。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同行的共鸣。今天,我有一些新的想法想要聊聊。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限于 React,很多开发者工具、框架、编程语言等,都符合这个规律。这些工程团队在公司快速发展时是被认为对公司发展很有意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对这些团队的重视程度似乎在逐渐减少。
这类团队的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有他们才能实现的某些产品的重要功能;另一类是通过他们的工作,可以使公司用更少的开发者完成本需要更多人手才能完成的产品。这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新”:新产品、新功能、新内容。显然,在一家公司的业务高速发展的时候,会有很多这样的需求。但当业务进入成熟的业务阶段时,对这类工作的需求就会减少。
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这类团队的工作往往难以量化。现在想来,无法量化只是表面的原因。实际上,很多很难量化其效果的工作,如广告投放,仍然会得到公司巨量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很多平台工程团队都尝试过各种方法来量化他们的工作产出,比如说,他们会声称原先每年需要30个工程师的研发工作,现在只需要15个人,为公司节省了相当于每年15个工程师的成本。
这种逻辑对于一个成长期的业务来说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这样的公司往往人手不足,省下来的15个人可以投入到其他项目,加速业务的发展。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业务就不一样了。这个研发项目不再需要的15个人,公司里也没有其他能产生营收的项目给他们去做,那总成本和总产出就完全没有变动,除非公司选择裁员。下文会谈到,科技公司一般不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裁员。
最近,Duolingo 利用 AI 代替了很多内容团队的员工,进行裁员的新闻,就是科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为公司节省成本的一个典型例子。只不过从打工人的角度来看,研发工具->提升效率->裁员->节省成本这条路径,还是显得过于血淋淋。
一些传统行业的工人会反对公司采用新技术来提升效率,因为整个行业都饱和了,效率的提升不会增加他们的产量和销量,只会带来裁员。科技行业的工程师之所以更欢迎能带来效率提升的新工具,是因为这个行业已经习惯于高速发展了,并且预期自己会继续站在浪潮的最前端。也因为这个原因,科技公司里的工程师被裁其实不是按照这个路径的。
文章写到这里,又看到了 Google、Twitch (Amazon 子公司)等再次裁员的消息。Google 其实和 Meta 很像,他们的核心业务都已经很成熟了。Google 在搜索引擎市场的占有率,和 Meta 作为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一样,都很难得到提升了。但是,这些巨头这些年来仍然选择继续招聘更多的员工,是为什么呢?
科技巨头们用于维护、迭代现有成熟业务的员工,占总数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时候,招聘是为了未来的竞争:开发更多的新业务,挤压竞争对手,等等。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高估值,往往也包含了对他们未来通过创新拿到的更多营收的预期。他们会大量的投入下一个他们心中的风口:AR/VR,AI,机器人,等等。
这些公司规模大了之后,往往还会出现 empire building 的问题。管理者为了增加自身能调用的资源,即使暂时没有特别需要用人的地方,也会编造出招聘的需求。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 investopedia 的这篇文章。
科技巨头们在保持一定的利润率、以及对未来有信心的情况下,会尽量招更多的员工。员工对于公司的贡献,不单单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能力,与公司的管理也息息相关。大公司中往往会出现人浮于事的低效环节,无所事事的团队,以及因为决策错误把优秀的人才放在毫无希望的方向上的情况。
当这些公司选择裁员时,往往也不是因为员工们整体工作效率低,而是因为对经济信心降低,需要保持利润率。Meta 上次裁员的时候喊出的口号是 year of efficiency(效率年),但是同时裁掉了很多 Engineering Infra 这种理论上比较擅长优化效率的团队的员工。因为他们需要的最终是资本的效率,他们不能等工程师搞出来增加效率的工具再去裁员,必须先裁掉省下钱来,再看哪里缺人手,再决定是补几个人还是优化工具。因此对于成熟业务来说,科技公司节省成本的路径其实是:裁员->节省成本->研发工具->提升效率。这也是相关团队能找一点存在的另一个时刻。当然,前提是公司对这类团队有十足信心,不然裁员里受打击最大的就是这类团队。
那infra团队面临这种困境有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