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 Effective Engineer (https://gist.github.com/rondy/af1dee1d28c02e9a225ae55da2674a6f)
原文已經是文摘了,取自 Effective Engineer (http://www.effectiveengineer.com/)
有鑒於 1)它是英文 以及 2)文章太長,實在不利傳播,所以一直想要翻譯+濃縮這篇,分享給台灣的工程師(我認為不只工程師,所有知識工作者都適用)
翻譯的同時,也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可能和原文有出入,有疑義可參考原文。 (由於筆者是軟體工程師,所以舉例的部分都會偏向科技業和軟體工程)
-
- 想提高自己工作生產力,而且
- 英文太爛/工作太忙,不想花時間看原文
的人
(英文程度夠好+有空,請看原文,收穫更多)
正文開始。
-
-
-
-
-
- 「影響力」 如:提高生產速度、降低維護成本、降低溝通成本、降低維護成本、降低風險、提高風險承受能力 、...,通常跟 「生產產品的過程的速度、效率、品質」 有關,而非產品本身
- 一般而言,把時間投資在 自動化、工具開發、教育訓練、寫文件 等,都『有較大機會』算是高槓桿活動
- 相較之下,coding、debugging、meeting【特別是人多而且都是高層那種】,『有較大機會』是低槓桿活動
-
- 這在台灣業界確實很難,畢竟越高層的決策者,通常對技術掌握能力越差,而通常 「產出」是可見的,「槓桿」卻需要技術背景才能評估
-
-
-
- 當每日工作內容開始不斷重複,導致自己的專業停滯不前 + 沒時間學習,就是該考慮換工作的時候
- 當時間流逝,自己的專業並沒有隨之成長,你只是 變老(old),並沒有 變資深(senior)
-
- 自主性:「決定自己的工作內容」的自由和彈性
-
-
- 大腦 不擅長「記憶(remember)」,擅長「處理(process)」
- 把事情記在紙上、筆記本、電腦裡,別浪費大腦資源
-
- 在 不同 工作項目之間 切換,代價是很高昂的
-
寫到這覺得差不多了,大約是一篇網路文該有的量,而且能做出這些改變已經很了不起了。
但還是要提醒,我 省略了超多內容! 有心想了解全文的人,還是請